2014年产品工作总结

2014年12月31日,一年的最后一天,这个时候,总是需要回顾一年来所做的一些事情,无论好坏,都是成长,无论得失,都是历练,这一年在用心做产品,感受产品这个职业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以及对这个职业的爱恋及沉浸,回顾这一年来,总是有些事情值得写下来,有些事情值得去总结,有些事情值得去学习和回顾。

这一年,从年前走到今天,带领十多人的团队从零开始,完成了三条产品线的构建和规划,并完成了V1.0版本的交付:

- 阅读剩余部分 -

产品经理分析产品的思路之nABC法

Needs:需求

N1,用户最基本需求是什么?N2,市场有多大?N3,行业链如何构成?N4,行业发展趋势如何?N5,扩充的需求有哪些?

Approach:解决方案

A1,解决方案如何构成?A2,需求优先级如何定义?A3,技术可行性如何?A4,有无政策、法规风险?A5,版本如何规划,发布路线图如何定义?A6,各个版本的营销思路如何?重心是什么?

Benefits:盈利模式

B1,盈利模式如何?B2,盈利期望(时间、数目)B3,各版本的盈利预计,B4,投入产出评估;

Competition:竞争分析

C1,行业链的竞争,被替代可能性如何?C2,重点竞争对手有哪些?C3,各个阶段,各个版本的目标竞争对手是谁?C4,各个阶段对重点对手SWOT分析,USED策略

苏杰:无线和PC产品的区别

之前有很多朋友问过这个问题,看到苏杰的一篇文章,转载过来,供参考,希望对朋友们有帮助:

用户:主要是用户特征、用户触达。

用户群体更广,比如学生、打工者,有很多人原来是没有电脑的;对比我们的大多数产品经理“先PC后无线”,他们是“先无线后PC”的,具体的说,他们是通过无线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先入为主的“默认值”不一样,他们也不知道你这个无线产品对应的电脑上的产品的逻辑,所以,“移植”很危险。

这一点,使得年轻的90后产品经理拥有了一个加分项,90后们更具天然的“无线基因”,也更年轻、更有激情、更适应比PC变化更快的无线产品行业。

用户生理上的一些特性,也开始需要考虑,比如用手机的时候,双手?左手?右手?导致我们在设计屏幕布局的时候,需要注意。

用户触达复杂,不像PC,直接url链接即可,淘宝最擅长的就是导流量。无线要通过各种应用市场铺渠道,要审核(iOS审核很麻烦啊,一定要了解,不然会被打乱计划),要下载,再要打开,是否愿意把你放到首屏,结合客户端的特性,升级时候的用户触达也相应复杂,粘性很重要,对产品体验细节要求更高。

场景:随时随地,使用环境与开发设计环境不同。

有了新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从电脑屏幕前变成了生活中随时随地,他周围环境如何,吵闹?人多?黑暗?摇晃?如何与他的所见所闻互动?……

我们在办公室里设计,拿着看的时候可能没问题,但用户可能走在路上用、开着车用、躺着用(虽然这些行为都不太好);我们有高速的wifi,但用户可能是2G、信号不稳定的3G运营商;我们用iphone5s\三星的高配机器,但用户可能是性能很差的山寨机……一些低端机器对应用的体验,可能很糟糕,或者网速慢的时候体验很糟糕。而PC就没有这个问题,都是做在电脑前,机器性能对体验的影响比PC严重,PC访问网站基本都流畅了。

- 阅读剩余部分 -

企业分析的5种方法

一、PEST分析

PEST 为一种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分析模型,所谓PEST即 Political(政治), Economic(经济), Social(社会) and Technological(科技)。这些是企业的外部环境,一般不受企业掌握,这些因素也被戏称为“pest(有害物)”。

PEST分析是企业对自身外部环境的分析。

二、SWOT分析

SWOT分析即强弱机危综合分析法,分析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是一种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分析方法之一,通过评价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竞争市场上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用以在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前对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竞争优势的定位。

SWOT分析是企业与其它企业竞争力的分析。

三、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又称波特竞争力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蕴含着三类成功的战略思想,那就是大家熟知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

- 阅读剩余部分 -

阿里大数据的“三个维度”和“十诫”

今天,阿里巴巴在杭州召开西湖品学·大数据峰会,请副总裁车品觉来跟一些媒体交流了下大数据心得。 以下是笔者从峰会上学到的一些东西:

1、2011年的时候,大数据概念兴起。2012年,商业开始尝试如何运营大数据。而如今,大数据进入了DATA时代,也就是所谓的数据工程化时代。

而在数据工程化时代,首先要学会运营大数据,其次是大数据需要开放出来,运用到行业乃至整个社会,这样形成一个正循环,数据产生数据,循环反复,充分运营后,价值就会被不断地挖掘出来,让整个社会受益。

2、大数据的三个维度

大数据从4个V的年代,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延伸至三个维度,可实时性、可解释性、数据准确性稳定性。这三个维度是现在到底数据能不能用上的很重要的三个维度。

3、现在大数据运用里很重要的问题是:业务的人不知道数据怎么用,做数据的人不知道别人怎么用,所以里面是有一个很大的障碍在中间的。

车品觉说,需要运营数据。“当你搜集很多数据的数据帮我们解决很多未来的问题时,这个才叫大数据。”过去阿里的大数据做了两个循环,一个循环是在怎么用数据;一个循环是说怎样养数据,怎么改善数据。

- 阅读剩余部分 -

用互联网思维做产品

互联网思维应该是一个比较多元性的概念,涉及不同的方面,不同的人使用该概念时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总的来说,包含下面的所述的一些元素:

1. 快速迭代,用户参与。通过不断地迭代使产品日臻完善,而不是追求一次性做出一个完美的产品。并且,用户的反馈会作为设计决策的部分依据。

2. 基于海量数据分析进行决策。互联网产品的一大便利是可以实时获得大量用户的行为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可进行产品决策。也可以采用AB测试等方法主动比较不同的设计方案。Google是此法宗师。

3. 病毒式营销,星火燎原。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促成产品在社交网络、社会化媒体的渗透,并通过制造轰动性事件、争议性话题等(参见雕爷、罗永浩),实现大范围病毒传播,乃至达致引爆点。这是一种无本万利的营销手段。

4. 小而美,少即是多。互联网产品通常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抓住用户某个痛点或价值点,针对性地做出定位明确的产品。在功能上尽量简单明确,即便要做大做复杂也是慢慢地加上去。体验上尽量做到简单易上手,甚至使「界面消失」,仅凭本能和直觉操作(如「摇一摇」)。

5. 免费策略,平台战争。互联网产品大多不向用户直接收费,而是用免费策略极力争取用户、锁定用户。并且,同时致力于使IM、搜索引擎、浏览器、杀毒软件等从专用产品变成平台产品,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推广和兜售其他服务。

- 阅读剩余部分 -